烧帝王砖的土窑:只剩30人 姑娘已老
一两黄金一块砖。传说,古代帝王的宫殿里,地上铺满金砖。其实,金砖用泥土烧制,敲之作金石之声,故称“金砖”。又因专运北京“京仓”,供皇宫专用,又称“京砖”。如今,烧制京砖的土窑墩大多已熄火。在浙江嘉善干窑镇,有一座200多年历史的沈家窑,却依然烧着火、冒着烟。(图/文 沈志成) (来自:腾讯图片)
浙江嘉善砖瓦烧制业始于宋代,盛于明清。自明清以来,其窑域之广,窑墩之多,蔚为壮观。《申报》曾载文:“浙江嘉善县境砖瓦等窑有一千余处,每当三、四月间旺销之际,自浙境入松江府属之黄浦,或往浦东、或往上海,每日总有五六十船,其借此以谋生者,不下十数万人”。下辖干窑镇曾以生产“京砖”而闻名,史称“千窑之镇”。据记载,以前干窑有近千座窑墩;而如今,大多窑墩已熄火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2009年,京砖烧制技艺成功列入浙江省非遗普查十大新发现,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位于嘉善县干窑镇的沈家窑是一座独特的双子窑,它作为“活遗址”被评定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。据窑主人、第六代传人沈刚介绍,沈家窑200多年来一直烧制不同规格的京砖和瓦当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京砖烧制作为一项手工工业,窑工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窑工分为盘窑工、烧窑工、出窑工、装窑工等。每个工种分工细致,责任明确,各司其职。盘窑工是负责建砖窑,烧窑工是专司烧制,装窑工是把泥坯装进窑内,出窑工则负责把烧好的砖瓦运出窑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装窑、出窑工是窑工中最主要的工种。装窑必须要有技术熟练的装窑师傅来完成,装窑装得好不好,将直接影响到窑货烧制的质量,一般装一窑京砖坯需要装窑工14人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装窑、出窑是既脏又累的活,特别是三伏天出窑,余火未却的窑体,炙热的砖块,再加上较高的外部气温,此时的古窑礅如同一个密封的蒸笼,五十多度的高温逼得窑工汗流浃背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上世纪五十年代,嘉善干窑镇还有七十多支窑工队伍,2000多名窑工,而如今只剩下一支队伍,30多名窑工。他们大多数人都从事窑活40多年,然而年过花甲,体力不及当年,随时都会回家养老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当年的姑娘在窑墩里耗尽了自己的青春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女工们守候在窑门口,等候搬运烧制好的京砖。一窑京砖大概有7000多块,出一窑金砖要连续劳累近10个小时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为了让这座濒临消逝的古老砖窑薪火不息,沈刚一直坚守着传统烧制技艺并不断创新。2013年3月,成功烧制出长144厘米、宽144厘米、重约1.4吨的“京砖王”。如此巨大的京砖是目前国内最大的。据沈刚介绍,烧制的砖头越大,难度系数倍增,烧制过程中,火力,火候,冷却都十分讲究,稍有不慎全功尽弃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轮换作业的窑工,休息片刻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窑工双手布满灰尘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时近中午,劳累一上午的窑工们坐在一起吃午饭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修窑工正在修理破损的窑体,目前能掌握修窑技艺的人少之又少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三伏天里,烧窑工每天24小时不间断烧窑,一窑砖需要烧制10多天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出窑时,男工在炙热的窑炉内作业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烧制完的京砖变成了特有的水墨颜色。 (来自:腾讯图片)
一道阳光从窑脐射入窑内,在移动的光束中,窑工们完成着一天的工作。近年,得益于各地仿古建筑的兴建,京砖重新走俏,让沉寂了几十年的古窑得以复活,但能否复活起一支年青的窑工队伍?这是嘉善窑业面临的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。沈家窑不得不在古法烧制的基础上,探索机械化的生产。(微信搜索公众号中国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,加入微社区,分享你的故事,你将有机会成为中国人的一天主人公。) (来自:腾讯图片)